Sunday, July 4, 2010

The Mist

先說電影本身,很震撼,發人深省。Mrs Carmody 有我以前認識的某美國隊伍軍人的影子:宣揚宗教的人,除非本身可以超越人類自私,貪婪,恐懼的個性,否則和獨裁者差不了多少。豆瓣上的評論很好,討論也很有意思。超市的人大概可以分為信自己和信他人的人。信他人的人,就是那個沒用的超市技工,一開始逞英雄,遇到考驗時第一時間垮了,然後他不斷尋找可靠的領袖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先是男主角,後來是Mrs. Carmody (我不同意稱呼她為瘋婆子,因為我覺得她由始至終不是在發瘋,她是有意迷惑大眾從而鞏固自己的權力)。信奉他人的人看上去很可悲,但是人類往往就是這麼可悲的動物。世態炎涼,變幻無常,存活下去需要力量,需要理想,而在絕處時刻,人的心靈更顯脆弱;信自己的人,靠理性思考,靠行動去對抗現實的無奈,但是理性的終極是狂妄。就像美國前總統Woodrow Wilson在一戰時宣揚美國會以“理性“(reason) 去處理國際政治那樣偽善,不切實際。

如果說,男主角最後開槍射殺自己的孩子是兌現對孩子的承諾(Billy在超市要求爸爸保護自己不讓怪物吃掉),那為甚麼其他人也甘願 “自殺”呢?槍本來就是屬於女主角的,她臨死時臉露懼色,為甚麼她不選擇自行了斷?為甚麼寧願把自己的命和自己的武器交到別人手上呢?也許人在極度恐慌的情況下無法顧及那麼多;也許經過了那麼多恐怖的場面後,車上的人都把精神和信任寄託在唯一的英雄身上;也許這是電影情節需要;我想在某程度上,當時車上的人並不是原意被男主角“行刑”,而是原意被 “理性”行刑。車上的老人說 “我們至少嘗試了”––嘗試勇敢地闖入迷霧當人,嘗試用自己的雙手主宰自己的命運,嘗試以理性判斷下一步的行動,甚至到無計可施了,寧可以理性來推算未來(電影尾端的一片荒涼,龐大的怪獸等等是在製造環境證據讓車上那些以‘理性’自居的人相信已到了窮途末路)也不原意相信未來的不可預測性。觀眾可以用事後的目光輕鬆的說句‘為甚麼不等一下呢?等一下說不定就有救了.’但是從當時的情況推斷,從車上的人的觀點出發,真的有必要等救援嗎?經過 Mrs. Carmody的荒誕鬧劇,你想他們仍然相信會有救星嗎?

5個人4顆子彈是導演刻意安排,但是理性的極限是結局的重點,也是整套電影最有感染力的地方:在超市時面對觸鬚,各種自然界的怪物,人類當中的敗類,理性顯然是較好的選擇;David也一次又一次地向同胞們證明理性的效用;但是到了對目標毫無頭緒時,理性拜倒了。在迷霧中,在無法掌握可靠數據的情況下(沒有電話,沒有雷達,沒有任何通訊儀器),相信理性有其代價(他們所有人都付出了那沈重的代價),但要放下一直深信不疑的理性是很難的。這大概是導演想傳達的訊息吧:相信絕對的理性等於不理性,但是美國一直以來依靠科學和理性思維帶來的斐然功績把美國人困在一輛沒有燃油的車上,無法前行,這時要人們反思具首位的科學理性價值觀是很難的。一直以來男主角的判斷都很合理,不然他不會有一群忠實的支持者,所以他才會不顧一切堅持理性。沒有科學帶來的成就,沒有其他意識形態的襯托,沒有其他國家衰亡的比較,美國人甚至乎所有現代人類不會如此崇拜科學精神,理性主義。突然說要反省,談何容易?

理性的悲劇,象徵著人類文明的極限。科學曾經照亮人類的社會,在迷霧中為人們開路,但是迷霧是無窮無盡的,為科學留下一點空間,為下一代積一點福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