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廚櫃上自2008年聖誕節起放著一個自制的杯麵,這個杯麵是我和前男友最後一次出外旅遊的紀念品。話說在日本關西地區有一個杯麵博物館 (Ramen Museum),參觀者可以自己親手操作機械裝麵,選擇調味料,封口,和在杯上塗鴉裝飾。這個DIY杯麵做好後就一直放在廚櫃上,沒有人理會其象徵意義,沒有人去在意它的有效日期,更沒有人預料原來它見證著一段感情的變質。
回港的第一個晚上就發現這個杯麵,塑膠杯面畫上“love forever"和製造日期(2008年12月25日),當時心想年輕人的感情保質期還不如即食食品!剛剛心血來潮,揭開封口,一陣瘴氣撲鼻,原來裡面的配料早就發霉,可能是沒有完全密封,又或是香港氣候太潮濕,反正這個麵早已經過了保質期。
再仔細觀察,無論是杯身,封面,或聚乙烯包裝膠上,都沒有寫上明確的保質期。大概製造商早就預料人們不會真的去吃這個紀念性的杯麵,所以也沒有刻意指明有效日期。我早前以為和 "We are what we eat" 這句名言一樣––“modern relationships are like modern comestibles"––其實啊,不是所有的現代戀情都像即棄食物一樣,關鍵是先要弄清楚,你手上捧著的是甚麼性質的杯麵。DIY紀念性質的杯麵建立在 “意義深重”的假設上,因為太重要,所以不會想去開封檢驗品質。越是太在乎,不捨得親手毀掉,保質期越是沒有保證。